我觉得看书或者看影视作品,是不是可以注意下,没有必要一直从作者想让你看的角度去看,可以适当换个角度。之前在B站看了些评论,感觉人和人的差别真的蛮大的,有些人说别人不理解那个律师的话就是法盲云云,我倒是觉得这类人是属于容易被编剧带着走的类型。
我以前看东野圭吾的《信》,一开始站在主角的角度觉得他可怜,但是后来主角所在公司的老板说了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为什么社会要排挤凶犯的家属,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凶犯在犯罪之前要想想自己的罪行会牵连到家人。
我觉得老板这段话看似不讲理
只有十集,很短。
第一感觉,台词好生活化,听起来那么自然,不枉我喜欢台湾腔那么多年。
几乎,看每一集都会哭。有人说,前七集五星,后三集烂尾。我有点明白为什么,但也没办法不接受这样的结局——这毕竟是电视剧,不是吗?也许我们本以为它会再尖锐再现实一点,但它已经很不容易的把一些无人关注的视角递送到你的面前,这可能已经不辱使命。
第一集就看哭了。谁不可爱,谁不可怜,谁不可恨——不要挑战人性。“我们都是好人,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每个人都成不了道德楷模
施害人、被害人和他们的家属、医生、精神病患者、律师、媒体……当悲痛过去,每一人个体都尽量去理解,不是受害者不应该强行要求他们去原谅。受害者也要学会不迁怒于无辜者乃至施害人的家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受害者”。
弹幕说:“前九集诠释了人性,第十集温暖了人心”。我想说前九集是人性的复杂与多样,第十集是勇敢,是爱与宽容。王赦终于能继续为他想要的“正义”而战,找出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减少当下的伤害,预防未来;思聪也在努力面对,希望有一天能战胜病魔
前几天,正好看到了一位几十年电视新闻从业者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段想拿来分享在这里“守正创新,坚持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当前,守正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处理好守正创新的关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衡量“四力”是否真正增强的重要标准。进入新时代,媒体的融合与裂变加剧,变还是不变?变什么不变什么?怎么变?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叩问着我们的内心,也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大流量、高关注度、被不断推高的热点,这些现象级的、病毒式的传播,让我们时刻感到压力和诱惑。然而
非常好的剧,但是打满分并非因为这部剧非常完美,而是它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思考的方式。但是之所以有关受害者和害人者的情况难以处理,是因为人天生的自私性。默认除了自己及自己亲近的人以外的人,都可以不用顾及。一旦触及,很难用理性再去做分析了。
这也是人为什么依然是动物的原因。而旁人永远是旁人,没有任何人可以感同身受,即使是最最亲近的人,所以当宋乔安完全抛开社会约束以及她自己多年接受的道德准则之后,她最开始依然希望李晓雯和她的父母都死掉或者怀着愧疚难受一辈子,在她看来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这部热播剧让我们重新思考与恶的距离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aijuqing.cn/show/vod-4247.html